如今,在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,很多地產商面臨著經營模式的轉變,健康住宅逐漸成為地產行業的新趨勢。所謂健康住宅,是對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,提升健康要素,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,保障居住者生理、心理和社會等多層次的健康需求,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質量與生活質量,營造出舒適、安全、衛生、健康的一種居住環境的統稱。對健康住宅進行評估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:住宅小區環境、居住空間、空氣環境質量、熱環境質量、聲環境質量、光環境質量、水環境質量等。應該說,健康住宅不僅是一種提法,更是一種技術和產品的進步。
對于這類住宅,目前我國還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,也沒有公認的國家標準,由某一個機構或幾個機構發起、運作健康住宅的評比認定工作,無法成為行業準繩。對這種現在看來勢必成為未來消費趨勢的健康住宅,業內還應慎重對待,用更多實踐推動其發展。
健康住宅推動生活方式的轉變
當綠色環保住宅猶如陣風刮向樓市時,人們不禁會問,什么樣的產品才是真正的綠色環保?縱觀現在樓市,健康住宅不再是一個流行而空虛的概念,也不再是環境資源的代名詞。如今的房地產市場,健康不僅對住區開發提出了系統的技術性要求,還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生活方式的暢想與構建。
事實上,綠色住宅不是簡單的環境營造,更不是栽種綠植就能稱之為綠色;同樣,環保建設也并非就是做到通風好、采光好。據了解,綠色健康住宅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,對居住環境和居者身心提出了更為全全面和多層次的要求。并且必須凸顯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,進而將居住質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。
而國內外專家對健康住宅的研究都是從“無損健康”開始的。“無損”主要是滿足人們生理上對健康住宅的需求,譬如,使用的材料沒有污染,環境沒有放射性,等等。后來人們在研究中發現,住宅小區的色彩、建筑的風格、設施的配套以及整個小區的居住環境,都是實現健康居住的必要條件。在現實生活中,影響健康居住的情況有很多,有時候,人們在心理上對健康的需求往往比在生理上對健康的需求更重要。如戶與戶之間窗口距離過近而產生的對視現象,使人們感覺生活的隱私權受到侵犯;而房屋的隔音效果差,經常影響到鄰里矛盾。諸如此類,都是影響人們健康居住的不可忽視的因素。
在歐美發達國家,健康住宅建設在近20年走過了節能環保、生態綠化和舒適健康三個階段。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“健康住宅”的15條標準。中國對健康住宅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,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中心于2003年發布了《健康住宅設計技術要點》,對住宅的健康性能指標作出詳盡的規定。建設健康住宅不僅需要多方面的技術手段支撐,而且要從規劃、選址、選材等諸多方面著手和監控。
那么,相對應的,對健康住宅的消費就是對安全健康的消費,它是人們追求融入自然、與生態環境相融合、反對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住宅消費行為。近年,“健康住宅”消費逐漸形成熱潮,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也正改變著人們的傳統住宅消費觀念。
與此同時,國內在開展綠色環境、健康消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但許多消費者對于“健康住宅”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,并沒有樹立起健康、環保的住宅消費新概念,他們購買和裝潢使用住宅時,對是否有利于健康的考量較少,而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為自身利益所驅使,也對綠色建材進入建筑市場設置重重障礙,阻礙了健康住宅的發展。因此,當健康住宅已經開始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的時候,市場如何跟進就是一個更嚴峻的問題。
推行健康住宅不能空炒概念
對于市場來說,如今最大的問題或許是,消費者對究竟什么是“健康住宅”仍感到一頭霧水。
因此,切實向消費者宣傳普及“健康住宅”的基本常識,增強消費者識別真假“健康住宅”的知識和能力,才能讓那些靠炒概念的“健康李鬼”們被淘汰出局。不言而喻,“健康住宅”并不是想貼就貼的標簽,只有開發商和消費者對健康住宅的認識都能上升到一個理性層次,形成良性互動,健康住宅建設才能漸入佳境,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。
時下,打開電視、翻開報紙,林林總總的房產廣告上,以健康住宅或健康概念為“賣點”的俯首可拾,比比皆是。對于這股熱潮,有識之士感到喜憂參半。喜的是健康居住代表了住宅產品的發展方向,開發商和購房者追求住宅健康功能反映了房地產業的進步;憂的是對健康住宅的理解和宣傳莫衷一是,魚目混珠,真真假假,極易讓消費者上當受騙。
健康是生活的第一要素,購買住宅時考慮健康的因素,已成為現在很多人買房的重要選擇。主要包括對于通風、日照、空氣質量、室內溫度和噪聲等諸多方面的要求。但是這些要求是否真的達到了健康標準,卻是消費者很難分辨的。
對健康住宅的評估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因素:一是人居環境的健康性,主要指室內室外影響健康、安全和舒適的因素;二是自然環境的親和性,讓人們接近并親和自然是健康住宅的重要任務;三是住宅區的環境保護,指住宅區內視覺環境的保護,污水和中水處理,垃圾收集與處理和環境衛生等方面;四是健康環境的保障,主要是針對居住者本身健康保障,包括醫療保健體系、家政服務系統、公共健身設施、社區兒童和老人活動場所等硬件建設。
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,健康住宅的內涵也逐步由低層次需求向高層次需求發展,從過去倡導改善住宅的聲、光、熱、水、室內空氣質量和環境質量,到完善住宅區的醫療、健康和社區鄰里交往等等,使居住環境從“無損健康”向“有益健康”的方向發展。
綜上所述,可以看到,我國目前的居住環境同比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,這主要表現在住宅生產模式和消費理念上,解決這些問題,需要政府、社會和廣大消費者齊心協力,共同營造出良好的健康住宅環境。任何一個單位或機構推出一個針對市場的項目時,都應首先要對消費者負責。對于政府有關部門來說,首先應該著眼于滿足消費者對健康住宅消費的需求,制訂和完善法規規章和健康住宅標準。對具體的技術指標提供更為科學的數據,為開發商和消費者提供有關健康住宅的參考依據,使之成為國內健康住宅標準的一個重要基礎。